“一二三四五” 开启漩口模式

时间:2024-01-23 15:02:50 来源:光明网 作者:张频 点击:27295次

导读:本文是由张频投稿,经过用户发布关于《“一二三四五” 开启漩口模式》的内容介绍。

近年来,四川阿坝州漩口镇积极探索在集镇综合服务体规划建设的基础上,以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圈和漩南康养旅游示范带为布局,培育特色种植业基地,提升三产服务功能,完善配套基础设施,力争四季有旅游产品推介会或旅游节庆活动,同时建立以中药材种植及研发为基础的五养基地的“一体两翼三产四季五养同优”发展思路,以产教、医养、文旅、农旅、工旅五大融合为抓手开启漩口模式,谱写“百年迴澜 常乐漩口”新篇章。

紧紧围绕“一体”,构建五大融合新格局。

漩口集镇综合服务体,以三条脉络为主,提升集镇功能,实现集镇文化赋能,使集镇建设功能更具功能性和惠民性。以百年工业集成为主线路,建设漩口工业园区“职工之家”综合服务中心,为全区职工、农民工提供一个维权到位、工作活跃、职工信赖的多功能服务场所。以百年商贸流通为切入点,今年10月完成集镇道路改造提升约2000米、路缘石(坎边石)约8000米、外墙改造约12000平方米等,重新打造广东街促进镇容镇貌根本改观,全面提高集镇的商贸承载力。以全州库区移民历史为序章,建设紫坪铺水库移民驿站,为移民提供困难帮扶、法律援助、就业辅助等,让当初为支持国家大事而选择远离家乡的移民在家乡有一个落脚点。

准确把握“两翼”,走出五大融合新路径。

漩北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圈。围绕“五大行动”中环境整治行动,优化环境整治示范,进一步健环境整治约束与激励机制。加速漩北片区村社环境改造,优先打造瓦窑村、震源村环境整治示范点,以点带面构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。漩南“三园一基地”特色产业带。依托群益村生猪养殖+加工,成功创建州四星级生猪养殖园区,正积极创建省四星级生猪养殖园区。依托红福村农辉山鸡厂,创建红福村蛋鸡养殖园区,每年为红福村集体分红11万元(包括入股分红)。围绕竹产业道路建设赵公村竹产业加工园区。依托安子坪村林下中医药材种植,通过产、学、研、用等多方合作,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体验服务,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。

全力聚焦“三产”,开创五大融合新局面。

以“三产带动、二三联动、一三互动”的产业新布局为总抓手,

推进“党建+”产业发展模式,探索发展多元产业,孵育“一树一瓜一叶”,大力培育绿色生态工业旅游新业态。高质量推动赵公村创建“两山”实践基地,加快三产融合发展,建成集游学、亲子、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旅产业示范基地,位于赵公村的樱花里民宿成功评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宿。以“三纵三横”为主线,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。2023年共启动21个项目,实现投资1.12亿,完成集镇道路改造,集镇旧貌换新,良好水体保护环湖步道大体完工并投入使用。

全面囊括“四季”,夯实五大融合新基础。

以“幸福漩口 四季有约”为定位,以乡村慢生活体验节为载体,成功举办登高遇知‘樱’ 踏青好时节”2023汶川第四届樱花节,吸引周边3000余名游客,云里雾里樱花里被评选为汶川首个“天府旅游民宿”。以“幸福漩口 四季有约”为基调,根据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各具特色、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,开展“无忧汶川 幸福羌年”庆祝羌历年新年文艺活动,打响全域旅游、全时旅游品牌,满足游客民族多元化需求。以“幸福漩口 四季有约”为核心,全力打造瓦窑村乡愁记忆街新场景,举办“新时代 新征程 新漩口”群众性文化活动,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,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、高水平突破。

积极探索“五养”,树立五大融合新标杆。

大力发展集生态康养、中医医养、运动有养、文化颐养、有机食养为一体的乡村五养旅游。生态康养。大力推动避暑游,在享受清凉的同时,见证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带来的巨大改变,2023年漩口镇避暑住宿游客达2.56万人次,收入达612万元,同比34.184%。有机食养。依托吊瓜、有机蔬菜、生态猪、富硒蛋等多元化种类有机食品,满足游客群众饮食安全、营养健康等不同健康生活型态的需要。中医医养。充分挖掘和利用安子坪村现有白芨、黄精、重楼、黄柏、杜仲等中药材优势,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,将中医药融入医养健康,因地制宜制定规划,助力医养结合创新发展。运动有养。依托赵公山天然的地理环境,以健康徒步游为核心,开放适宜不同人群的徒步线路,推广体育健身理念,养成积极健康、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。文化颐养。充分结合百年迴澜、紫水移民等历史文化背景,通过旅游成熟效应,带动其他消费衍生业态的发展,继而成为漩口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张响亮名片。

2023年漩口镇实现农村经济总值9466万元,较2022年增长5.5%。工贸企业年产值约52亿,同比增长0.55%。全镇项目建设总投资11202万元,同比增长8.35%。文旅产业收入达612万元,同比34.184%;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1元,同比增长5.8%;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23003.73元,较2022年增长16.64%。(李毅图/文)

本文网址:https://cnews.org.cn/62/306735.html

声明:凡未注明来源为" 中国经济报道网"的作品,均为转载或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的立场,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发邮件反馈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