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9-02 17:20:16 来源:晨报之声 点击:43670次
考公——这或许是当下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:父母固守传统观念,执意要求子女报考公务员。千万家长都会一样认为“读了书就必须考公”,这种想法其实已与当今社会的成长逻辑和时代节奏有所脱节。家庭中这类略显沉重的期待,或许也道出了不少家长与孩子共同面对的心结与无奈。 一、把数字摆到阳光下:2024—2025“全民赶考”全景透视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达303万,竞争3.97万个岗位,录取率仅1.3%;2025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,计划招录4.02万,录取率更是跌至0.4%,约250人竞争一个岗位。若将各省省考、事业单位、选调生等招录考试一并纳入统计,2025年仅体制内招录考试就吸引了超过2500万人次报名,而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不过1222万,“全民赶考”的态势已然形成。 与“上岸”热度同步攀升的,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通报数据。2024年全国查处35岁以下年轻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7%,其中60%与贪污挪用公款相关;2025年上半年,已有超过180名“90后”“00后”基层财务人员因网络赌博、直播打赏、奢侈消费等问题“翻车”,其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9年,入职仅10个月便侵占公款270万元。冷热鲜明的对比之下,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眼前:当千万人挤向同一座桥,这座桥能否承受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?更重要的是,桥下的大江正百舸争流,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造船、潜水、搭建新的桥梁,或者干脆选择掉头前往远方?
二、把镜头拉回历史:仕途从来不是保险箱 翻开《资治通鉴》,不难发现“当官”实乃一把双刃剑。盛唐开元年间,唐玄宗任用“口蜜腹剑”的李林甫为相,结果导致藩镇势力坐大,为唐朝的衰落埋下隐患;北宋时期,范仲淹秉持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情怀,留下千古名篇,其政治抱负与家国情怀令人敬仰;明朝严嵩父子权倾朝野,结党营私,最终被抄家问斩,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;清乾隆朝,三万举人争夺三百个进士名额,“官本位”思想异化,出现了“范进中举”式的心灵扭曲现象。历史给出的结论清晰而深刻——仕途既能放大个人的抱负与才能,也可能放大贪欲与私心;权力若缺乏敬畏之心,终将成为自我吞噬的漩涡。 新中国成立以来,截至2024年底,因违纪违法被查处的军级以上军官已有百余名,其中上将13人、中将22人、少将85人,包括徐才厚、郭伯雄等军委副主席级别的高官。他们利用职务便利,为他人谋取利益,直接或通过家人收受巨额贿赂,严重违反党的纪律,涉嫌受贿犯罪。这些案例犹如一记记警钟,警示我们:仕途从来都不是保险箱,更不是“免死金牌”。 如今那些“95后”出纳、“00后”会计重蹈覆辙,不过是将古人的剧本搬到了直播间,用打赏“火箭”的方式演绎着新的贪腐闹剧。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:权力若缺乏制度约束与价值观校准,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,都可能陷入“翻车”的境地。 三、把坐标放到当下:被忽视的“机会成本” 当全社会都在为“上岸”欢呼喝彩时,却鲜有人去计算其中隐含的沉没成本。有一位清华电子系硕士,连续三年全职备考公务员,2024年终于“上岸”某部委,年薪12万元;而他的同届同学加入了一家芯片初创公司,经过四年的努力,股权激励兑现,税前收入超过300万元。近年来,清北毕业生进入体制的比例从2015年的12%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38%,与此同时,中国芯片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行业却普遍面临“招不到顶尖应届生”的困境。 更大的风险体现在基层。某街道办2024年新录用了15名硕博毕业生,其中材料科学、天体物理、量子通信等专业的人才占比过半;然而半年后,他们的工作内容却变成了窗口接访、报表汇总、防疫排查等日常事务。这种人才错配不仅浪费了个体的黄金成长周期,也让公共财政承担了高昂的机会成本。 2025年国考弃考率仅13.3%,较2023年的41%大幅下降,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抱着“孤注一掷”的心态涌入考场。然而,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屡遭质疑,被批评为“八股文”的现代翻版。当考试本身异化为一场“记忆力与套路”的比拼时,我们是否该反思:现有的选拔机制是否还能匹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? 四、把尺子交给个体:稳定与自由的永恒张力 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”这一流行梗,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不确定性放大所带来的集体焦虑情绪。但稳定本身并不等同于幸福。2024年《中国青年发展报告》显示,在已“上岸”三年以上的公务员群体中,47%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,15%出现抑郁倾向。原因并不复杂:晋升“天花板”清晰可见,工作内容与专业严重错位,以及“论资排辈”带来的无力感,都让许多公务员在工作中感到迷茫与压抑。 与此同时,灵活就业市场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2024年,中国灵活就业者已突破2亿大关,人工智能训练师、碳排放管理员、民宿管家、数字游民等新兴职业的平均月薪超过1.5万元,且50%以上的岗位允许远程办公。社会正在用更高的薪酬、更弹性的工作空间向年轻人发出呼吁:稳定可以是一种选择,但绝不是唯一答案。 五、把尊重还给家庭:请听见孩子的声音 在武汉工程大学,一位班主任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班会,邀请了两名学生参加:A同学保研到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,继续深耕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;B同学考取了县城税务局,踏上了稳定的仕途。老师给出的评语是——“他们都在自己喜欢的轨道上发光”。教育的终点,从来不是获得一套“制服”或拥有一张“办公桌”,而是实现“人”的全面发展。 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真正问题是:你爱的究竟是孩子的笑容,还是他胸前“某某局”的工牌?当你逼着擅长画画的孩子去背诵申论时,也许世界就失去了一位像宫崎骏那样的艺术大师;当你让痴迷代码的孩子日复一日地刷行测题时,也许下一代操作系统就此与机遇擦肩而过。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在于“替孩子选择”,而在于“帮孩子建立选择权”。与其一味追问“这份工作稳不稳”,不如关注“孩子学不学得进去”;与其为孩子存“彩礼钱”,不如设立“试错基金”,让孩子有勇气去尝试不同的可能。用一年时间去做公益、去创业、去环游中国,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崩塌。真正的规划,不是让孩子瞄准一个看似安全的目标,然后用整个青春去“豪赌”,而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,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梦想。 六、把药方开给社会:让多元之路同样宽广 (一)制度端 改革薪酬与晋升通道,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,让基层公务员“有尊严地留”,同时完善退出机制,让那些不适合公务员岗位的人员“有秩序地走”,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。 (二)市场端 出台减税、补贴、人才绿卡等优惠政策,降低新兴行业的创业门槛和试错成本,鼓励年轻人投身于创新创造,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 (三)学校端 将职业生涯教育前置到大二阶段,通过开设职业规划课程、举办行业讲座、组织企业参观等方式,让学生至少知道“除了国考,还有一万种可能”,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。 (四)舆论端 媒体应停止将“上岸”渲染为成功学的唯一标准,避免给年轻人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;同时,停止把“裸辞”污名化为失败者的行为,尊重每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。 (五)家庭端 设立“试错基金”,允许孩子毕业三年内有一到两次“回头再来”的机会,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和心理保障,让孩子在探索职业道路的过程中更加从容自信。 2025年下半年,南宁市事业单位放出223个岗位,计划招聘307人,涵盖医疗、交通等多个行业。这提醒我们:除了公务员,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、社会组织、自由职业、全球就业等都是值得探索的通道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既需要坐冷板凳潜心研究的科学家,也需要凌晨四点就开始忙碌的炸油条摊主;既要有把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公务员,也要有把咖啡拉成精美图案的艺术家。 七、一条桥与千万条路 考公,是一座桥,但它绝不是人生的彼岸。当千万人挤在同一座桥上时,桥会因承载过重而晃动,甚至有断裂的危险;而桥下的大江,正有千帆并进,展现出无限的可能与活力。请把掌声送给那些成功“上岸”的人,也请把祝福送给那些选择造船、潜水、搭建新桥梁的人,以及那些决定掉头前往远方、探索未知的人。 人生的意义,从来不在于抵达哪一个编制,而在于是否找到了愿意为之燃烧激情、付出努力的那一寸疆域。毕竟,世界那么大,不止一座桥可以通行;孩子的人生那么长,不止一种活法可以选择。让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,鼓励他们勇敢追梦,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 正如《周易》所言: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在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,唯有打破“考公唯一论”的思维定式,才能让年轻人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,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。 考公非唯一出路,尊重选择方显时代进步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为年轻人创造更加宽松、多元的发展环境,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(记者:洪斌)
本文网址:https://cnews.org.cn/62/445187.html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作家洪斌:考公非唯一出路——写给正在焦虑的千万个家庭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如有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下一篇:返回列表